关于中华美术研究会
中华美术研究会

会史

新加坡于19世纪开埠以后, 定为自由港, 欢迎移民。早期华人基于经济因素, 漂洋过海下南洋谋生活。他们为三餐温饱, 劳碌奔波, 精神上的枯寂, 不言而喻!较后一批“有心人”——一群南来的艺术工作者, 深感南洋文化的落后, 抱着在“炎荒”持续中国文化的心态, 推动、组织文化团体, 遂有书画会产生。中华美术研究会(原名: 华人美术研究会)就因应而生!
宣扬艺术 联络南来画友
20世纪30年代, 一群从中国南来的美术工作者, 多数来自上海美专、新华艺大及上海艺大3校的同学, 为了宣扬艺术, 联络感情, 于1935年4月15日在当时大世界游乐场的新生活酒家开会, 发起组织艺术研究会。根据史料记载, 当天到会者有: 蔡竹贞、李云扬、林道庵、徐君濂、张伯河、林天、陈升平、刘恭熙、黄清泉和李魁士等10人。当时定会名为“沙龙艺术研究会”, 并推举林道庵、徐君濂两人负责起草简章及筹备美术展览会。因为限制入会者必须是这3校同学, 当时人数太少, 寥寥无几, 仅有十余人, 因之流产, 没能组成。
同年11月17日, 他们再度在新生活酒家召集会议, 与会者张汝器、庄友钊、张伯河、卢衡、赖文基、高振声、陈宗瑞、徐君濂、和李魁士。讨论取得共识: 决定扩大组织, 接受外界艺术同道, 征求新加坡、马来亚及荷属各地艺术爱好者参加, 定名为“华人美术研究会”, 呈交章程申请注册, 于1936年1月20日获得批准, 正式成立!
研究新加坡战前华社美术史的学者姚梦桐在《新加坡第一代书画家定位初探》一文中认为中华美术研究会的成立在新加坡美术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 华人美术研究会的成立标志20世纪30年代中期, 新加坡的美术人才日益增加。随着艺术队伍的壮大。他们有意识地集中群体的智慧来宣扬艺术, 为居住地贡献一分力量: 他们的侨民意识淡化了, 本地意识相对加强了, 于是具热带文物风光特色的题材也进入画里;而由华人美术研究会催生的南洋美术专科学校, 有组织地培养学生, 不但培养了美术方面的师资, 而且有效地提高了画家的素质。
华人美术研究会掀开了新加坡美术走向繁荣发展的篇章!她组织健全, 拥有成就卓越的会员, 在促进美术活动、提高艺术水平的工作上付出努力: 为理想, 迎接挑战, 排除艰难, 迎得灿烂成果。屹立在历史洪流中, 已近一个世纪!她就是今天的中华美术研究会。
组织健全 积极推展美术
华人美术研究会组织健全:
理事会分正副主席、总务、中英文秘书、出版, 1940年又增添研究、交际等。理事会规定: “连选不得连任, 但不同职务不在此例”, 用于确保会务能顺利迅速地发展。
申请入会, 必需由会员介绍, 方得入会。
每月举行的集体写生与聚餐会、每年举行年展, 连续3次不出席, 或无作品参加年展, 理 事会可以取消其会员资格。
计划定期举行座谈会, 研究艺术理论, 出版周刊, 宣扬艺术, 组织艺教研究组等, 气象蓬勃!
此外, 华人美术研究会也积极参与会外美展, 例如1936年槟城杨曼生、李清庸等人筹组的嘤嘤艺术展、1937年青年励志社举行“首届马华漫画展”、同年的“救亡漫画展”、1941年联合“西人画会The Singapore Art Club”画展, 援助英国。
华人美术研究会也热烈欢迎路过新加坡或南来举行书画展览的中国美术家, 如郑可、王济远、徐悲鸿、喻世海、宁涵章、刘海粟等。
催生美专 培植美术人才
根据史料, 首先倡组美术学校的是副主席杨曼生, 1937年年杪, 他由槟城致函华人美术研究会, 提议同人筹组美术专科学校。这一卓有远见的倡议, 得到该届理事们的热烈赞同。随即, 李魁士、杨曼生、刘抗、张汝器等人被推为起草委员, 筹划创办美术专校事宜。后又得集美学校海外同学会的赞助, 公推来自厦门的美术教育家, 同时也是华人美术研究会领导人的林学大出掌校政, 终于在1938年创办了南洋美术专科学校, 高沛泽与钟鸣世也授委协助掌校, 校址设在芽笼167号。一些第一代画家如: 司徒槐、黄葆芳、钟白木、钟鸣世、张汝器、李魁士、施育艺、陈溥之、吴先德、林玉珠、郑农、吴再炎、施香沱等也被聘为教职员。
南洋美术专科学校就是当今南洋艺术学院的前身, 大家都称作“美专”。美专的成立, 实是处处荆棘, 林学大的坚强意志, 排除了重重困难, 功不可抹, 但槟城水彩画家杨曼生的倡议的史实, 也应该名留青史, 不能让其泯灭。
自此, 美专就一直负起了作育美术英才的任务。她与华人美术研究会的会员之间, 是师生、也是绘画同道, 这密切的关系, 使两者打成一片, 研究作画, 观摩砥砺, 联络分担, 一直是并肩作战, 共同负起作育美术英才与推动美术活动的工作。
日军南侵 会务活动中止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1942年, 日本大举南侵, 铁蹄蹂躏星马3年8个月, 生灵涂炭, 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会长张汝器、副会长何光耀及多位会员庄友钊、颜长发、林道盦在检证中牺牲了, 会员星散藏匿各地, 音讯中绝, 华人美术研究会也蛰伏隐蔽, 不为敌用, 文件失毁殆尽, 会务因此停止。
战争结束后, 华人美术研究会于1946年复会, 为适应战后情形, 为环境需要, 于是重定章程, 改定名为“中华美术研究会”。刘抗获选为和平后的首任会长, 之后, 他与陈宗瑞都历任会长或副会长, 达十数年, 领导中华美术研究会, 推动美术!
光复后, 是年12月就筹办了第六届美展, 介绍战前遗绪;会员作品之外, 展会中特辟纪念室, 陈列殉难会员遗作, 另一画室则陈列古今名画, 以资观摩, 亦属创举!
推动艺术 关心美术教育
中华美术研究会推动美术活动, 不遗余力, 不仅仅限于会内的活动, 也关心社会的美术教育。
其实早在 1940年华人美术研究会的《星洲日报星期刊艺·艺术》, 是当时各华文日报唯一的纯美术副刊。它和1936年戴隐郎(该会会员)主编的《文漫界》和1937年的《今日艺术》, 在不同的年份里, 既推动了美术活动, 也丰富了华文日报的副刊内容。
华人美术研究会为促进华校生对美术的兴趣, 提高华校美术水准, 1940年发起筹组星洲华校图工展览会, 并将大规模出售们券, 筹账难民。为了工作顺利进行, 成立画展筹备委员会, 委员有: 颜家声、吴再炎、张汝器、林学大、李魁士、黄葆芳、陈宗瑞、庄友钊、雷高星、刘先德、陈俊文、 徐君濂, 制订展会简章, 征求热心人士报效奖品, 以鼓励有绘画天才的学生。筹备工作已就绪, 却不获教育部批准而暂缓, 终无下闻!
中华美术研究会规定每年都要举行年展, 从不间断, 只有沦陷时期被迫停止 。
1947年发起庆祝美术节, 是新加坡美术节之始, 也计划出版美术年刊。
1956及1959年, 中华美术研究会在学校美术教育作出努力: 对学校美工课程、上课时间等诸问题, 向当局上书提建议。
主持本地画家展览, 尤其帮助年青画家, 为他们申请资金赞助, 宣传等;展后也常有评论见诸报端, 言多鼓励, 给年轻画家增加了信心!
接待海外同道、办理画展。根据记载, 联络交流的海外著名画家就有徐悲鸿、刘海粟、关山月、张大千、黄宾虹、林玉山、李曼峰、吴昌硕、王个簃、刘勃舒、宋雨桂、华君武、毕克官漫画展等, 也主办古今书画展: 1976年扬州八怪书画展, 1977年明清名家书画展。
1971年, 政府拨出欧南园其中一座组屋的第四层, 特价租给中华美术研究会, 作为会所及活动中心。由此,会务活动更为活跃。陈宗瑞艰苦策划, 执委们和赞助人落力协助下,以非盈利方式经营。但最终因无法长期应付日渐增长的租金而交还建屋局。美术中心就此走入历史,中华美术研究会唯有借用美专三山园的一间小房间为会所。之后又进过两次搬迁,分别是Kampong Euno以及9 Tagore Lane。2022年八月起,会所搬至Econ Industrial Building, 2 Ang Mo Kio St.64 #01-01F S569084。
中华美术研究会近年来, 经常组团到邻近国家旅游写生。印尼、马来西亚、柬埔寨。足迹也遍及神洲大地: 敦煌、九寨沟、云南、台湾等等, 也远到欧洲考察写生。会员们旅途中的写生, 归来后的创作, 举办画展, 编印画册专集, 汇报成绩。
杰出会友 贡献我国美术
中华美术研究会创立, 在星马甚至亚洲国家美术界起着既久且大的影响。她有着健全的组织, 历届理事和会员同心协力,虚心无私的为发展会务而努力。录取会员时, 严肃对待。现在申请入会者必需呈交最近新作2件作为评鉴, 通过才得以成为会员。目前拥有多位国外会员, 他们来自马来西亚、印尼、中国、法国及德国。
在第一代会员画家的协助下, 画家组织如墨澜社、三一指画会、啸涛篆刻书画会、华翰书画研究会、水彩画会等。一些画会的领导人, 泰半也是中华美术研究会的会员。有慈善画展, 会员们总是不落人后, 热心参与。这也可说是秉承华族的优良传统、先辈画家的美德所福荫!国家文化奖、国内外美术比赛, 中华会友也获奖无数, 诚为我会之光!
结语
新加坡雄踞东西要道, 地处海、陆、空交通枢纽;知讯科技发达, 世界各地, 一切文化活动、一切文化思潮, 即发即收, 瞬间就纳入我们的脑际, 使我们有一种必需与时代共进退的反映。加上我们是个多元民族的社会, 华巫印、欧亚各族皆有源远流长的文化背景, 如何互为感染, 交相揉合,从而产生崭新的效果, 这也形成了一个值得我们继续深入探究的课题。
-摘录自 翁享祝《抚今追昔话中华》